有深度的少儿动画,和骗小孩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
前两天,一段少儿动画《超兽武装》的视频片段在微博上引发了热议。大家可以先看看感受一下:
这位剧中的大反派面对前来阻止自己的主角们,冷静地说出了一个类似于“屠龙者最终会变成恶龙”的故事,并以此反问主角阻止其复活的目的。主角们则被问得哑口无言。
在这个视频的评论区当中,有许多网友都留下了类似于“超纲了”、“我以前看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呢,毁童年了”、“这些根本就不是给孩子们看的动画”等等的评论。在感到惊讶之余,很多人也给予了创作团队非常正面的评价。
其实近年来,大家对于少儿动画当中内容深度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这样的讨论热度还甚至一度在各大泛二次元媒体当中掀起过一阵“毁童年”的回顾风潮:诸多经典的少儿动画都曾被拿出来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吐槽与分析。
而其中最为多见的,则莫过于把儿童向动画中一些“黑深残”(指内容黑暗、主题深刻、剧情残酷)的内容拿出来重新复述解析,让观众大呼自己的“童年白过了”的视频类型。
《黑猫警长》中《吃丈夫的螳螂》这一集经常成为“童年阴影”类视频吐槽的主要对象
在这样的舆论大环境之下,这些颇有深度的少儿动画被简简单单地贴上了一个“毁童年”的标签,随之成为了吐槽与恶搞的对象。
吐槽与娱乐本也无罪,但身处娱乐至上的年代,这样的趋势也确实容易让我们忽略掉一些或许更加值得留意的事实:虽然受限于受众,少儿动画的内容普遍偏向轻度和简单易懂,但若要把成年人在观看过后也能得到启迪的内容嵌入少儿动画这一媒介当中,事实上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任务。在这些动画的背后,动画人需要付出的,是不亚于乃至更甚于制作其他类型动画的卓绝努力。
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借这个机会,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地聊一聊少儿动画与深度内容的话题。除了吐槽,这些少儿动画作品与它们背后的动画人身上,有着更多值得我们探讨与为之发声的东西。
少儿动画从来都不缺少深度
有人说,儿童向作品的故事内容都是童话——并非因为这些故事的舞台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而是因为在这些作品当中,无论是角色的性格还是情节的设置,往往都是被最大程度地简化过的。
在这些作品当中,故事的舞台虽然跨度极大,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但故事的冲突矛盾往往集中在日常生活当中。剧集的形式也大多采取类似于情景喜剧(Sitcom)的单元剧形式。日常不断重复,而时间就如同静止一般。
日本国民级少儿动画《樱桃小丸子》和《海螺小姐》都采用的是日常单元剧的形式
而故事里的情节冲突往往简洁明快,角色的善恶观念也往往是绝对而二元的:许多人物非善即恶,好人一定会获得幸福,恶人则终将遭受报应。
而事实上这些说法虽然听起来不假,但也并不绝对。无论在哪个国家,少儿动画作品当中从来都不缺少哪怕是成人也需要好好品味一下的深度内容。这里举一个不太常见的例子——儿童向作品当中的“反乌托邦”情结。
学术趴曾经介绍过一部在日本国民级少儿动画《蜡笔小新》历史上,被粉丝普遍认为立意与内容最为深刻的剧场版——《蜡笔小新之呼风唤雨!大人帝国的反击》(下称《大人帝国》)。
在这部剧场版当中,反派阿健创建了一个“20世纪博览会”,意图利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民众对于60-80年代繁荣时期的的怀念之情,将大人们的心停留在那个年代。而把这些陷入幻想的大人们拯救出来,也就随之成为了小新他们的任务。
无独有偶,在世界范围内大火的少儿动画《小马宝莉》当中,也曾出现过令人拍案叫绝的“反乌托邦”内容:在第五季的第一、二两集当中,小马星光熠熠在小马国边缘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小镇,每一只在在小镇里的小马都放弃了基于自身特质的个性与“可爱标志”。它们试图建立一个每匹小马都一模一样,没有了个体差异的马群社会。而随着主角一行人对于小镇了解的的加深,他们也开始质疑起了这一种“平等和谐”的社群模式。
小镇里的小马用相同且有些惊悚的笑容迎接主角们的到来
对于很多人而言,或许很难想象为什么许多在面向成人群体的动画或者文学作品当中也很难表现好的主题,竟然可以很恰如其分地在儿童向作品中得到呈现,并且这些深度内容还在不断地增加。而这一点,首先就和儿童角色的塑造密不可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徐寒梅曾经这样描述少儿文学当中的儿童角色的特点:
“(少儿文学中的许多主角)都是神化了的儿童,他们既具备强势人物呼风唤雨的特点,又有弱势人物幼稚可笑的特点,他们的无所不能常常遭遇他们的幼稚和率性,甚至是自以为是,这种放大了的冲突构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制造出滑稽、夸张的故事效果。”
在儿童向的各类作品当中,作为主角的孩子们虽然性格与能力各异,但他们对于是非判断都普遍有着最为原始与单纯的直觉。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多有顾虑,而往往会选择以自我为中心,对于相异于自身价值观判断的行为作出最为直接的反应。
少儿动画的剧组的成员们便由此得以借这些动画中的角色直抒胸臆,表达出他们对于某些事物与社会现象最为直接的情感价值判断。而由率性而幼稚的孩童性格所带来的剧情冲突,又往往会引导出许多“不按套路出牌”的矛盾,使得剧情变得非常有戏剧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少儿动画其实也算得上是非常适合表达深刻内容的载体之一。
《数码宝贝》中性格各异的少儿角色演绎了精彩的群像剧
而如果我们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自20世纪初叶以来,在欧美的多个国家也同时兴起了“儿童优先”(Kids First)的少儿文学风潮。在路易斯·卡罗(《爱丽丝梦游仙境》作者)、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金银岛》作者)、马克·吐温(《汤姆· 索亚历险记》作者)、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作者)等作家的笔下,孩子们往往更加独立且富有主见,也经常在没有成人的帮助下进行冒险,独自克服诸多连成人都难以应对的困难。可以说,动画当中深度内容的出现也是非常吻合时代潮流的。